【單車|花蓮吉安】親水線自行車道、洄瀾吊橋(含地圖GPX)

 【單車|花蓮吉安】親水線自行車道、洄瀾吊橋(含地圖GPX)


旅行日期:2020.12.5

單車路線:花蓮榮總~南濱~洄瀾吊橋~吉安親水線自行車道~干城車站~田園線自行車道~濱海、南濱自行車道~花蓮榮總,共32.4公里,累計爬升266公尺。


 【花蓮吉安】#親水線自行車道


親水線自行車道沿著吉安溪(七腳川溪)而行,全長約6公里,沿途有水岸、田園景觀,以及橫亙於眼前的大山,風光迷人。


【花蓮吉安】#吉安溪出海口

吉安溪,又名七腳川溪、荳蘭溪,發源於發源於秀林鄉之七腳川山及初英山附近,介於美崙溪與木瓜溪之間,流經吉安鄉、花蓮市,再經由南濱公園注入太平洋,長度11.4公里。




【花蓮吉安】#吉安鄉 #知卡宣 #七腳川 #吉野 #七腳川事件 #日本移民村

吉安鄉,舊稱「知卡宣(Cikasuan)」,在阿美族語中係指「薪柴(Cikasoyay)很多的地方」,漢人音譯為「七腳川」。早期為原住民阿美族的活動範圍,是南勢阿美族五大族群中七腳川社、里漏社、荳蘭社、薄薄社的領域。

在日治時期,為日人看管隘勇線,還有許多勞役,最終發生了七腳川事件,社人流散各地。戰後,部份七腳川族人回原地附近居住,成為現今的太昌部落,民國93年正名為「七腳川部落」。


1910年日本台灣總督府鼓勵日本人移民花東地區,因此利用七腳川社原野建立了「吉野村」,分為三個聚落宮前(吉安、太昌、慶豐、北安),清水(福興、稻香),草分(永興)。

1920年分屬吉野區(吉野村)與平野區(里漏、荳蘭、薄薄),1937年東部地方改制,合併設置「吉野庄」(吉野、南埔、田浦、舟津),劃歸花蓮港廳花蓮郡管轄。

1948年易名為「吉安鄉」至今,現今鄉內居民包括閩南、客家、外省、原住民四大族群。


【花蓮吉安】#洄瀾吊橋 #客家移民史

東部許多客家鄉親從前是藉由水路或是陸路,從西部遷徙過去,花蓮吉安鄉公所特地在當年,由水路登陸的地點吉安溪出海口,建置一座洄瀾橋,紀念這段客家移民歷史,並設置自行車道及洄瀾步道,藉由休閒運動時,了解家族的移民故事。


紅白相間有如客家花布的色調,橋墩造型有如一艘船,以先人登陸洄瀾灣的「駁仔船」作為設計概念。



在蘇花公路完工前,由水路移居至花蓮的客家人,是以搭船到吉安海岸登陸,因為洄瀾灣灘寬水淺,載著乘客的大船須停泊在數百公尺外的海域,再雇用人力以小型「駁仔船」接駁,當遇到颱風或東北季風時,海相驚濤駭浪,經常造成翻船,故打造洄瀾橋以紀念客家先人的堅毅精神。




秋天時在中正路仁里橋上,可以看到台灣欒樹開花時的繽紛色彩。


愈往後段風景愈是迷人,大山橫亙、田園美景綿延不絕。







親水線自行車道終點至七腳川事件紀念碑,在這裡可清楚眺望山形美麗的沙婆礑山。

從這裡可續接親山線、初音線自行車道,或至山腳路接上日光、白雲、楓林步道,或國際森林觀光鐵馬道。



親水線自行車道》路線:吉安溪出海口~洄瀾吊橋~仁里橋~七腳川事件紀念碑,全長約6公里


 

 【花蓮吉安】#稻香村

吉安地區為台灣最早引入日本移民的地區之一,從地圖上就可以很清楚的發現,它棋盤式街道的特色,任意穿越小路都不會迷路,卻會發現好風景。


於是我騎了一條通往「稻香」地名的路,果然聞到了稻香!

稻香村,鄰近吉安火車站,是客家族群眾多的一個村落,在日治時期稻香村和永興村一帶所生產的天皇米深受日本人喜愛。




一路往干城騎,我要去探訪干城車站內的「能高越嶺步道起點碑」。




**********



《地圖資訊》




**********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