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居無定所。環島中》0420【花蓮市】撒固兒步道、撒固兒瀑布


《居無定所。環島中》D51:0420【花蓮市】撒固兒步道、撒固兒瀑布


路線:花蓮市青旅~撒固兒步道(瀑布)~花蓮市青旅,單車10.6公里,健行1.7公里,合計12.3公里,總爬升269公尺。

前幾天經過撒固兒部落,覺得名字很耳熟,才想起我查過這條步道,撒固兒步道就在佐倉步道旁邊,今天特別來走佐倉步道及撒固兒步道,不過一出早就發現山頭有濃厚的雲霧,看來不太妙,可能2小時內會下雨,騎到登山口後開始起風是下雨的前兆,而佐倉步道要花費3~4小時,又是無聊的產道,撒固兒步道較短1小時之內可以走完,路況也比較有趣,於是捨棄了佐倉,只走撒固兒。

【花蓮市】#撒固兒部落 #撒奇萊雅族 #撒基拉雅族


撒固兒部落,當地人稱之為Sakur,名為撒奇萊雅族,曾是古代撒奇萊雅六社當中勢力量龐大的部落,在清治時代,因開山撫番政策的壓迫促使族人抗爭,而發生達固湖灣事件(或稱加禮宛事件),造成族人重大傷亡,喪失領地、人口遽減,為了延續命脈,隱居於阿美族部落中,「撒奇萊雅」的族名逐漸被世人遺忘,2007年經族人極力正名,成為台灣原住民第13族,在國福大橋橋頭特別陳設了銅雕裝置藝術品,記錄這段歷史,讓後人知曉。《延伸閱讀:撒奇萊雅族的歷史






【花蓮市】#花蓮舊稱的由來

花蓮的舊稱有相當多,除了我們較常聽到的「鯉浪港」、「新港」、「花蓮港」、「澳奇萊」、「奇萊」、「洄瀾」、「花蓮港」,更早期還有「李奧特愛魯」、「哆囉滿」、「崇爻」等名稱。

「撒基拉雅」(Sakiraya)族人的祖先從鹽寮上岸,成為最早來到奇萊平原(現花蓮市區)開墾的族群,西班牙統治時期遇到撒基拉雅人,故把此地稱為「沙奇萊亞」(Saquiraya),後來漢人因聽不清楚發音,寫成了「澳奇萊」或「奇萊」。

另外,明朝弘治年間葡萄牙人航海經過東台灣時,對花蓮溪附近區域稱呼「李奧特愛魯」(Rio Duero),為「產金之河」之意。西班牙佔據台灣北部時,稱台灣東部海岸「哆囉滿」(Turumoan),為「有很多的沙金」之意。

在清代的文獻中,也有「均榔」、「筠郎耶」、「今老耶」等稱呼,其中「崇爻」(Tsongau)為「猿猴」之意,是昔日阿美族人對太魯閣人的稱呼,因為太魯閣人攀登非常敏捷,漢人以為它是地名而流傳下來。

「洄瀾」之名則是來自於早期漳州人、泉州人移民者的經驗,當時乘船來到花蓮溪口時,見到溪水奔注與海浪衝擊呈迴旋狀時,脫口而出「洄瀾」(Huelien),才出現現今「花蓮」(Hualien)的地名;而溪水入海口的北側聚落就被稱為「花蓮港」。(資料來源)


【花蓮市】#撒固兒步道 #撒固兒瀑布


原來這條步道取名為「佐倉步道」,後來應當地撒奇萊雅族人建議更為「撒固兒步道」,全長1350公尺,是條環狀步道,採用生態工法整建,沿途植物豐富,途經撒固兒瀑布,瀑布如白練流瀉而下,兩旁綠樹包圍,站在平台上吸收負離子,感受水氣飄散於空中的清涼感,很幸運正值桐花盛開,如白色花毯鋪滿地,十分浪漫。


走完剛好下起雨來,騎到市區又沒雨了,但我的衣服已被悶濕了,才中午就早早收工回青旅煮餐及寫旅記了,每天都在趕進度,永遠有寫不完的旅記 ><。





 





 


 












《延伸閱讀》



#環島Long_stay+ing
#居無定所實驗計劃
#一個人的流浪之旅
#粉圓妹趴趴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