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登山輕量化】登山輕量化與團辦公伙的迷思



我是一個喜歡創新及具有實驗精神的人,在登山的領域中我並不資深,但可以百納各種新舊思維,並親身去體驗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裝備、伙食,或者說是適合自己的登山模式,也樂於與大家分享心得,互相砌磋學習。


每個人的登山歷程都可說是一部「登山演進史」,從包饍的豪華團,到團辦公伙,到現在自揹自理的自組團都經歷過,這部演進史,會隨著年齡、體能、心態,慢慢趨向自己喜好及舒服的登山模式,而會一起登山的伙伴也都會習性相近,這是一個自然的演進過程,而且會不斷的改變。

百種人就有百種登山習慣,不能適應別人,也無需刻意強求,自然會找到與自己理念及節奏相同的人,也不需因此而批判與自己不同的人。

像這次縱走7天,我就把睡墊裁短,變成半身,原本300g,變成120g,節省了180g,山屋有軟墊,並不影響舒適度,搭帳時就用大背包平墊在腳下,我都試過還不錯;鍋蓋利用奶粉罐裡的錫箔片DIY,節省了50g的重量。

DIY輕量化鍋蓋

擋風板市售重達350g,用錫箔紙自製只要20~80g,足足用了5年《請參閱「【登山輕量化】裝備篇(2)~保冷袋、地布、DIY輕量化擋風板」一文》。這些不會危及生命的裝備,都是輕量化的第一步,東省一點、西省一點,就是一個可觀的重量,也省了不少裝備的添購費用,非常的划算。

DIY輕量化擋風板


【登山輕量化的迷思】

對於登山輕量化不瞭解的人,總是有很多的誤解,常見的迷思:

1.輕量化很冒險?
輕量化絕對不是不帶安全裝備,而是「一物多用」,以安全為前提的最高指導原則,將重覆功能或沒必要的物品加以篩選和取捨。
背包過重,重心易不穩、身體負擔過大、容易疲勞、熱量食物需求大,反而是惡性循環愈揹愈多,安全指數隨之降低。
揹得輕,危險路段可以較容易通過,走路輕巧、不易疲勞,降低發生意外的機率。

2.輕量化是依賴?
正確的輕量化,是個可以完全自給自足、獨立應變危機的個體,反之,將裝備交予他人揹負或分揹公糧,若發生突發事件時(迷途、受傷、遲歸…),則無足夠的裝備可因應,反而會造成自身的危險,更可能危及全隊斷炊的危機。
喝水量大者不帶水、食量大者不帶糧,最後要拜託隊友支援,這都不是一個輕量化的正確觀念及行為。

3.輕量化裝備較不耐用?
輕量化裝備會省略一些不必要的設計,走向簡約化設計,但仍保有材質的強靭度,而所有的裝備有正確的使用方法,以及基本的負重極限,只要正確的使用它,並沒有不耐用的疑慮。

4.輕量化伙食較難吃?
伙食可口與否,與烹調技巧、菜單設計、食材選擇息息相關,多花一些心思搭配,仍然可以色香味俱全。

5.輕量化很花錢?花錢買最輕的裝備就是輕量化?
輕量化不一定要花錢去購買昂貴的輕量裝備,有時動動手、動動腦也可以創造出輕量的替代品,反而比購買昂貴的裝備更有成就感,只要能達到同樣效果即是好裝備。
輕量化最重要的是「腦袋」裡的觀念,只帶「需要的」,捨棄「想要的」,若只會購買昂貴的裝備,卻無法調整自己簡約的心態,仍然會陷入愈帶愈多的情節裡。

6.不爬山就不需要輕量化?
輕量化可廣泛運用在各種運動及生活上,體重的控制、腦袋的革新,都是「輕量化」的基本概念。

7.體力很好且很能負重,因此不需要裝備輕量化?
不要小看負重對身體的傷害,從脊椎、腰椎、膝蓋、腳踝、腳掌、肌肉、肌腱等,都同時在承受過多的負荷,若想要長久悠遊山林,輕量化才是長遠之計。

【裝備輕量化的優點】

1.體力不會過度消耗,可以走得更輕鬆。
2.負重減輕,行進時背包不會影響重心,可減少山難的發生。
3.降低膝蓋、脊椎等關節的運動傷害。
4.保留體能,應付突發狀況。
5.步程縮短,可以有更多時間欣賞風景、觀察生態。
6.提早抵達營地,提早休息養足精神。
7.可以減少烹煮時間及燃料。

負重減輕,行進時背包不會影響重心,可減少山難的發生


【團辦公伙的迷思】

有些人會說團辦公伙不是可以吃得更好、更節省瓦斯、器具的重覆性嗎?
相信你也一定聽過,食材先到,瓦斯二小時後才到,無法炊煮的笑話。
相信你更聽過,協作失蹤墜崖,全隊無帳篷、無公糧,飢寒交迫的悲劇。

我曾經負責公伙採買,在事前即先詢問團員食量,男生都說二碗,上了山卻沒有那樣的好食量,結果剩了一大堆米及食材,整顆高麗菜又原封不動的揹下山。

烹煮餐食的任務事先也都分配好給每位團員,腳程快的一溜煙就衝下山,到了山屋也不會主動準備晚餐,癡癡等著我這個慢腳程的女生為他們奉上餐食,不說事前的採買及準備功夫花了我多少時間,爬山已經累得半死,還要為他們煮餐奉食,吃不好要被嫌,揹太重要被唸,打死我都不再負責團辦公伙。

爬了一天山,回到山屋或營地,已經累了,自理伙食僅需30分鐘,即可祭完五臟廟、擦乾碗筷,翹著二郎腿休息,而公伙的團體還在大鍋煮食,速度緩慢,前後足足需花2小時,才能把晚餐搞定上床就寢,曾經看學生團體,一早起來煮粥,我們晚起1小時,迅速早餐後出發,他們還在收拾鍋碗瓢盆,把太多時間浪費在烹煮餐食上,效率很低。

而且在團辦公伙團體之中,僅會看到二種人:一種是承擔95%工作勞心勞力的指揮者,另一種是僅承擔5%工作一口令一動作的打雜者。很多參加公伙的隊員,即便攀登百岳達50岳、100岳,仍不會自己準備食材及烹煮餐食的大有人在,最拿手的僅僅是煮泡麵而已,這樣的團體結構,無法讓每個人都提升登山技能,反而造就一群無法自理的跟班者。

自理伙食可以學習到食材挑選、食材的保存、食材的烹煮、數量及重量的掌握與拿捏,自理者在準備食材時,更會思考安全問題而多準備,不會像公伙的隊友,有著依賴別人的心理。

不可否認團辦公伙有它的樂趣,但也有它的風險,如果每位成員都能自揹自理,都把自己當作一位獨攀者來準備裝備,不但自己的安全指數升高,必要時還可伸出援手支援隊友裝備、糧食、瓦斯,這樣不但能享受輕量化的好處,亦能讓團隊更安全。

團辦公伙V.S.自揹自理簡要分析表:

團辦公伙
自揹自理
伙食一起採買比較省錢
不一定,份量拿捏容易失準,買過多揹更重,買太少吃不夠,易產生糾紛。
食物不是自己喜歡吃的。
瞭解自己食量及喜好,可充份掌握份量及重量。
鍋具
要特別添購大鍋具,比個人鍋具重,不易打包及揹負,若不常團辦,多一筆開支。
使用個人小鍋具,輕巧,夠用即可。
爐具
爐具講求穩固,重量亦較重。
併鍋烹煮易有風險。
使用個人小爐具,輕巧、安全。
瓦斯
瓦斯罐數量可節省,但瓦斯量僅能用在炊煮公伙上,不能供應個人熱水。個人若需熱水,必須再多帶一罐瓦斯自行處理。
自己控制瓦斯用量,想要多一點熱水烘乾衣物或取暖,都非常方便與機動。
烹煮
由少數人負責勞心勞力,而多數人負責打雜,無法學習到食材挑選、食材的保存、食材的烹煮、數量及重量的掌握與拿捏等技能。
自理者在準備食材時,更會思考安全問題而多準備,不會像公伙的隊友,有著依賴別人的心理。
料理時間
事前準備、烹煮時間、洗滌善後,約計2小時。
30分鐘即可吃飽、擦淨鍋具。
分揹重量
食量少者也要分揹同樣重量。
自己決定食材重量。
安全性
1.食材先到,瓦斯二小時後才到,無法炊煮。
2.協作失蹤墜崖,全隊無帳篷、無公糧,面臨斷炊的風險。
把自己當成獨攀來準備食材及裝備,裝備永遠跟著自己,即使迷途、遭逢意外,也不會危急全隊斷炊的情況發生。必要時,裝備食材均可互相支援。



【結論】

在組隊時,可以從伙食習慣,來瞭解對方的能力與登山習慣,不難發現自揹自理者的機動性與獨立性較強,較不會碰到公主王子等級的山友,要人一路呵護照顧。反之,在公伙團體中容易看到「茶來伸手飯來張口」以及狀況外的隊員。

但獨立並不表示不會互相支援,因此,團隊的合諧性與團隊精神,並不在餐食公伙或自理上有所分別,而是在出發前,隊友之間是否有「團隊共識」的建立。故,無需爭論公伙或自理誰較好,組團時自動會分類篩選。




【延伸閱讀】

《高山廚房》

《登山輕量化》


留言

匿名表示…
我只是個爬很久郊山的路人甲 某次查行程偶然看到版主的網誌 很喜歡
今天更覺得非常感動 因為我看到版主爬高山搭公車那篇 我也是公車一族
對於公車不能到的山 我都好想去 但不能去
版主的想法跟一般登山隊相當不同 我其實也是不喜歡大批人馬拖上山 還開伙的人
所以遲遲未參加登山隊(當然自己懶也是因素) 我也不喜歡在山上吵鬧的登山隊
登山輕量化的概念真讓人想法煥然一新 給版主拍拍手
請版主日後仍願意分享想法給大家
謝謝匿名的網友回饋心得,也謝謝您的喜愛與支持,我會一直秉持著分享的態度,把自己的心得感想,分享給大家,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快樂的悠遊山林。
雖然過了好幾年才看到妳這篇文章還是很感動,謝謝妳!
謝謝 @許願和許諾的爸爸 的回饋。
登山這門課學無止盡,不斷學習與進步,隨時不嫌晚,很高興對您有幫助! ^_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