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生活‧0912‧影響觀念的好文章

(設定目標4要點,讓自己立刻就想行動)

許多人在制定目標的時候,都會將「達成目標」視為最高原則,也因此,一旦未能達成目標,就深陷在「我怎麼這麼沒用」的心態裡,導致行動或思想癱瘓,讓情況愈來愈糟。

對此,《未來記憶成功術》的作者池田貴將提醒,人生最大的目標,並不是完成什麼事,而是變成什麼樣的人,目標只是促進你達成的手段,成長才是目的。只要現況有所改變,往更好的地方走去,就是一種自我成長。(摘自「經理人月刊」0942012/09

退休之後,即使失去了每天為伍的同事,也不會整天纏著另一半。
為什麼需要工作、家庭之外,找出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獨處思考呢?
40歲,好日子才開始》認為,長時間投注於組織工作的人,由於心思全被「該做的事」和「可做的事」占據,致使「想做的事」不是被忘記、沒勇氣挑戰,就是欠缺妥善規劃,遲遲無法採取行動,等到年歲漸長,就只剩後悔。

其實,「想做的事」並非不見了,只是被日常瑣事塵封。思考的作用,就是拭去表面的塵埃,讓「想做的事」自然浮現。你可以閉上眼睛,想像理想中的生活:何時做、在哪做、和誰一起做,盡量把它具體化。(摘自「經理人月刊」0942012/09


假設你有一個盒子,只能放一樣東西,你的選擇是什麼?工作、家庭、金錢、興趣,還是自由?尋找的過程也許漫長,但是如果你長期陷在兩個價值觀之間猶疑不定,最後「慣性」就會替你決定往後40年的人生。(摘自「經理人月刊」0942012/09

【讀書心得】

家庭,是絕大多數人的首選。

我只截取這篇文章的後半段,前半段主要講述的是,40歲是人生的一半,多數人用了半輩子在工作上打拼,也許40歲拼到了一個成就的山頭,眼看離頂峰不遠了,正準備享受成功的歡呼,卻忽略一個事實:「上升曲線的頂點,其實正是下降曲線的起點。」失去了防衛心、年輕時的企圖心、旺盛的學習力,一不小心就會急速的墜落,快速得讓人措手不及,這時猛然回頭,才發現年輕時努力為事業打拼,與家人疏離、關係冷淡,錯過了孩子的成長期,而現在孩子長大了不再賴著你,配偶也因你的工作忙碌,早就學會獨立自有一番天地,你在家庭裡像是個可有可無的人。

以為多年的高薪,起碼累積不少的財富,可以提早退休,但事實上,在長期不經心的理財方式,及物慾的追求下,所擁有的財富並無法提供你一個安心無慮的退休生活,面對退休更有不知做什麼的惶恐,因為你前40年除了工作以外,沒有時間培養興趣,沒有工作以外的人際關係,甚至是個生活白痴,你的心靈毫無寄託,你以為退休後是投入自由的懷抱,其實是投入自己建築的牢籠。

有沒有覺得很有趣,原來大家都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,但往往不是朝那個方向去做。而40歲的你,這時回頭審視自己是否也如文章描述的那般,人生為工作付出最多,到老也只剩下工作,而這個工作還不見得是你喜歡的工作,因為你已無條件選擇,所以文章說:『最後「慣性」就會替你決定往後40年的人生。』

如果你正處在40歲之譜,在踏入人生下半場之前,一定要好好審視自己,重新擬訂計劃;如果你才30而立,你更要好好規劃,若不及早覺悟去改變的話,未來的人生結果得以預見。

留言